深入推进体卫融合 打造南京特色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4-01-11 13:48浏览次数:

南京市体育局

  近年来,南京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开放融合为路径,不断打造体系完整、运行高效的“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挂牌成立了全国首家依托三甲医院的市级体育医院,在全省率先构建覆盖五级体系的26家运动促进健康机构,其中5家被评为省级运动促进健康中心,数量位居全省第一;首次将体卫融合工作纳入全市民生实事项目;现有148名运动处方师、3000余个可调用的运动处方、400名体卫融合社会体育指导员,慢病运动干预服务初显成效;我市的相关做法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体育报、健康报等央媒持续报道,溧水区中医院运动促健康“四融合”特色服务首次被国家卫健委列为“全国健康促进医院优秀案例”;以体卫融合志愿服务为主的“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团队”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

  一、突出整体性设计,构建政策引领、制度保障、规范化管理的顶层规划架构

  一是制定整体性指导文件。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并批准印发《关于推动体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政府、市场、社会全方位推进体卫融合发展,明确全市体卫融合工作主要目标和具体举措,引导各项工作有效落地实施。二是出台标准化建设指南。确定各级运动促进健康机构建设任务,明确建筑面积、软硬件配置、人员配备、运营管理、服务内容等标准。体育和卫生健康部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推动各机构模块化建设,定量化、数据化跟踪问效。三是完善管理保障制度。联合市卫健委、市财政局出台《2023年南京市体卫融合重点工作任务》《南京市运动促进健康机构试点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南京市体育医院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加强资金和人员保障,优化监管机制,做到政策有支撑、人财物有保障、服务有质量、监管有标准。

  二、突出常态化融入,构建部门协作、跨域联合、全社会参与的融合协调机制

  一是构建多层级协调机制。每年市政府牵头组织全民健身工作部门联席会议,统筹讨论年度体卫融合等工作;组建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系统推进体卫融合工作;市体育局与市卫健委等部门建立“一年至少两会”的体卫融合联席会议机制,确保组织、人员、技术等无缝对接。二是列入全市民生实事项目。经过人大票决,体卫融合工作纳入全市民生实事,接受市人大监督和市政府督察,包括:新增6个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站、点),实现“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各区全覆盖,体质健康检测与运动健身指导服务6万人次,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1万个。经过努力,提前半年完成机构新建任务,2023年全市共开展体质健康检测和运动健身指导服务94000多人次,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15000多个。三是吸纳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联合南京体院在市体育医院建立“运动处方教学实训基地”和“运动处方研究中心”,与中国药科大学、华山医院、鼓楼医院、中大医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专业的运动促进健康研究。联合高校、科研平台和企业力量共同研究南京特色“体育+养老”“体育+中医”以及体卫旅融合发展的运营模式。

  三、突出系统化建设,构建点面结合、优先基层、全地域覆盖的站点体系布局

  一是打造体育医院诊疗大平台。以市体育医院“三大中心”(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运动康复中心、运动医学科)为依托,整合治未病中心、体检中心、慢病管理中心以及康复科、运动医学科、骨伤科、针灸科、推拿科以及中医特色等资源,建设院内挂号、收费、治疗、转诊、宣教、志愿服务等一体化服务模式,从而打造体育医院大诊疗平台。二是完善五级体系搭建。落实省体育局关于体系化建设运动促进健康机构试点工作的要求,着力搭建体卫融合五级体系架构,截至目前,全市建有运动促进健康试点机构26家,实现省-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五级体系全覆盖、全市12个区运动促进健康机构全覆盖,部分有条件的区实现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三级体系全覆盖。三是推进机构间成网互通。编制运动促进健康机构协同工作方案,以省、市级运动促进健康中心为引领和核心,串联所有试点机构,组建体卫融合医联体,实现资源共享、工作协同。结合我市现有服务机构80%力量下沉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的实际,通过常态化下沉式服务,提升基层体卫融合服务能力和实效,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

  四、突出高质量发展,构建人才为本、技术为先、特色化发展的运营服务模式

  一是强化体卫融合人才培养。利用高校、医疗、科研院所等资源,组建体卫融合工作智囊团。与市卫校围绕课程设置、社会实践、人才输送等方面探索体卫融合人才培育机制。2023年,选派参与运动处方师、体卫融合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学员达150余名。二是强化智慧化元素投入。在“健康溧水”建成全国首个区(县)级体卫融合服务大数据平台,实现辖区内独具特色的“123”模式(1张卡:所有机构一卡通;2循环:个人数据小循环、全区数据大循环;3平台:包含数据、应用和管理的三个子平台)。在全市试点机构开发健康管理平台,实现运动促进健康服务的平台化、智能化管理。依托智慧化平台,开发建设运动处方库,生成运动处方3000余个。三是鼓励特色化服务模式探索。各试点机构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建设、运营和服务模式,形成“体育+养老”“两融三合四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多专业一体化门诊”“运动控糖站”等一批特色服务,并得到较好推广。开展以体育医院为依托的专家义诊进社区活动,为市民提供体质健康检测、运动医学指导、康复诊疗等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完善体系建设、巩固夯实基础、丰富宣传形式,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融入体卫融合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为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南京市体育局
[暂无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