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体育产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也是产业链长、附加值高、与二产三产相融性好、提升市民健康幸福指数的惠民产业。近年来,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体育局的精心指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46号和省政府66号文件精神,致力于创新体制机制,扩大社会参与,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初步建立了以健身休闲、场馆服务、赛事承办、培训教育为主,运动康复、会展演艺、装备制造为辅的产业体系,实现了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和融合发展。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时期,我市体育产业规模从小到大,产业业态从少到多,产业结构不断改善。据统计部门测算, 2014年我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2%。体育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快于全国同期体育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也远高于我市同期GDP增长速度。一是社会投资热情高涨。如我市栋达文化体育交流公司投资2200万元,对2万平米闲置厂房进行综合改造,设置篮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并对外开放;江苏仙鹤食品酿造公司投资千万元,对9200平米自有闲置厂房进行改造利用,设置足球、乒乓球等项目并对外开放;金坛永顺金属材料公司投资1亿元,利用自有厂区地块,建设大型体育活动中心,有效拉动了体育消费市场的较快发展。二是场馆服务更加普惠。积极探索医保卡购买健身服务,实施“医保健身一卡通”项目,目前市属5家大型体育场馆已实现“医保健身一卡通”。2014年以来医保卡健身消费近万人次,消费额近千万元,为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运动健身提供了便利。三是赛事培训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游泳、羽毛球、网球、围棋等培训活动发展迅速,我市体育培训业增加值累计增长了约20倍。近年来共承办国际比赛30余项次,全国比赛100余项次,包括中央电视台、日本NHK等各类新闻媒体来常采访记者超过3000人次。四是产业示范获得突破。2013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溧阳市为“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成为全国首批获此殊荣的区县,已有新时代恒翔游艇等20多家体育旅游装备企业和天目湖旅游等30多家体育旅游服务企业入驻园区,基地初具规模。2015年8月,溧阳又被国家发改委和体育总局列为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单位。
二、主要做法
1.加强规划引领。近年来,我们主动将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先后参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常州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常州健康产业三年行动纲要》等相关规划政策文件。同时,会同规划部门制定《常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着力构建市、辖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自然村(居民小区)五级体育设施网络。溧阳市与北大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合作,编制了《溧阳市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总体规划》,围绕体育旅游主题,重点打造体育运动休闲旅游区和体育运动休闲装备产业园;金坛市积极利用国家4A级茅山景区资源,推进东方盐湖城度假区运动主体功能版块建设。
2.注重政府引导。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市政府出台的《常州市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工作实施意见》、《常州市“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常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均将体育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支撑纳入计划。常州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也明确要求“深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健全公共体育设施五级网络,实施‘31166’工程,更好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关于乡镇(街道)室内体育场馆建设资金补助办法》、《常州市中小型体育设施资金补助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鼓励和引导中小型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并对新建的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室内体育馆、游泳馆进行补助。近几年,共投入近2000万元,补助了17个乡镇(街道)体育场馆。二是用好引导资金。充分发挥省市区三级引导资金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发展体育产业。2011至2015年,常州市共有62个项目(单位)获得3960万元省级资金资助;2015年设立市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共吸引全市32家企业踊跃申报,首批补助了14个项目;武进区和溧阳市也设立了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在产业资金的引导推动下,我市在体育用品制造方面,尤其在专业运动木地板、游泳池设备、泳池砖、体育运动康复器材等领域,涌现出一批规模企业。
3、培育龙头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常州体育产业集团注册资本已由3000万元增加到5.4亿元,经营性资产市值由原来不足1亿元增加到近20亿元,现辖有全资子公司6家,控股公司2家,参股公司3家,涉及场馆管理、体育俱乐部、体育咨询、文化金融、房地产、物业管理等领域。公司以“围绕体育办产业,依托产业办实事”为己任,按照全市总体规划,与新建中小学相结合,投资建设区(镇)级全民健身中心,探索出了一条全民健身中心“投、建、管一体化”的新路子,并为创建全市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进体教融合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武进区也成立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公司,已对10家乡镇体育场馆进行连锁托管经营。
4、实施人才战略。一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大批量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常州体育产业集团近几年引进人才超百人,其中研究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15%,并与苏州大学联合建立了研究生流动工作站。二是着力培养各类人才。市体育运动学校开设运动休闲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对高层次经营人才,实行与业绩挂钩的年薪制,上不封顶;对有培养前途的人才,有计划选送国内高校进修培养。
三、发展思路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文件,重点发展体育为本、贡献度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门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争取到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200亿元(2025年5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6%(2025年2%),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45%(2025年5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2025年3平方米),以室内篮球馆(游泳馆)为主体的乡镇(街道)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成率达80%(2025年10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2%(2025年50%)。
1.加强领导,形成共识。推动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市发改、财税、体育等多部门协同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与苏州大学合作,加快编制出台全市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选择武进、溧阳等辖市区有特点有代表性的项目,建立联系点机制,跟踪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在全市范围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支持武进区做好“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扩容申报工作。争取尽快将体育产业统计纳入市级统计制度,根据体育产业统计分类和指标体系,建立我市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机制。
2.落实政策,营造氛围。结合《常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实施,推动各辖市区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鼓励利用闲置厂房、森林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存量资源建设体育设施;推进基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督促有条件的辖市区尽早设立本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已设立地区逐年扩大资金总盘子。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兴办体育经营企业,建设健身场馆及健身设施。推广溧阳先进做法,根据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特点,推动整合部门资源集中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加大体彩公益金投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扩大学校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服务。争取人社部门支持,逐步降低医保健身一卡通适用门槛,完善医保卡支付体育健身消费制度,并不断扩大健身消费定点场馆。鼓励常州大学等驻常高校设立体育产业专业,培养体育经营管理、创意设计、科研、中介等专业人才。鼓励多方投入,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支持我市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培训。鼓励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产业工作。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
3.培育龙头,融合发展。加大对体育产业集团公司的扶持力度:继续向体育产业集团注入优质资产,做大做强集团规模;积极支持体育产业集团发展体育产业新兴业态,支持探索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加快建设以运动康复为主的常州体育医院;支持文交所常州分所加快发展,做大规模;支持体育产业集团创新金融机制,发行企业债和短期融资证券,奥体场馆公司适时上市发展。同时,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运营。
4.精心办赛,铸造品牌。精心打造中国羽毛球大师赛、CBA篮球联赛、排球联赛、公路自行车等城市品牌赛事,重点培育具有常州地方特色的“西太湖”和“茅山”系列赛事,并不断创新体育赛事运作机制和资源整合方式,拓展赛事覆盖面和吸引力。加强与知名体育赛事公司的合作,提升品牌赛事运营水平,开发赛事衍生品,延伸赛事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办赛质量和综合效益。
5.规范管理,繁荣市场。建立健全行政监管、社会监督与服务认证相结合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维护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推动将体育市场执法纳入我市综合执法体系,加强多部门联动综合执法。结合我市诚信体系建设,推进体育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平台建设,提升体育领域无形资产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