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多地出台新政建设更多高质量健身场地
健身场地设施是全民健身的基础,是满足群众健身更高需求的重要保障。如今,城乡百姓的健身好去处不仅要“有”,更要“优”。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高质量发展,2024年12月,江苏省体育局会同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 提升全民健身服务质效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了17条重磅举措。近日,苏州、南京、盐城等地迅速响应,因地制宜出台具体实施文件,在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方面精准发力,为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质效注入强劲动力。
苏州:率先发力出台五年实施方案
为积极贯彻《措施》,不断丰富市民身边的健身工程,苏州在全省率先发力,由多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苏州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6-2030年)》。
该方案从摸排梳理、详细规划、统筹实施等阶段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布局,围绕纳入重点建设规划、拓展建设资源空间、做好存量用地挖掘、完善公园绿地功能、完善健身步道建设、抓好政策落地实施、丰富健身场地实施等七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并明确责任单位,大力推进健身路径、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篮球场等便民体育设施建设,目标到 2030年,形成更高质量的城乡一体化“10分钟体育健身圈”,不断构建和完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新建居住区设施配备按照要求落实,并将具体面积纳入年度体育场地面积普查,苏州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32平方米以上。
南京:16条举措促进高质量发展
作为“世界体育名城”,南京多年来持续推进体育民生实事的落实,出台多项政策明确市、区体育部门和属地权责,通过开放利用、惠民政策等,让健身场地设施更有效服务群众。近日,南京市体育局会同多部门联合制定了《南京市推动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强基础提质效行动方案》,就推动全市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强基础、提质效,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四个方面16条举措。
在该方案中,南京因地制宜,提出设施嵌入、功能融入、复合利用的形式,要求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布局设置体育场地设施,通过合并、改建、置换、租赁等方式打造健身新空间,并在美丽乡村、特色田园建设中融入体育元素,丰富农村地区体育健身设施类型;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体育场地设施进行适老化适儿化改造,社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新配建的健身设施器材中,适老适幼器材占比应不少于50%。针对青少年、中青年等群体运动需求,结合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优化布局一批贴近社区、举步可及的球类场地设施。另外,积极融合“公园+体育”,因地制宜配置体育健身设施,打造融“生态、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式城市公园。目标到2030年,全市新建不少于35片足球场、100片篮球场、50片乒乓球场、20片羽毛球场等场地;在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球类活动场地不少于30片。
除了数量上提出了明确要求,南京还积极推进健身场馆的智慧化建设。对具备条件的健身场地设施进行智慧化改造,降低场地设施运行能耗,提升运营效益,让更多的智慧体育成果逐步融入居民的健身生活。
盐城:切实提升百姓的体育获得感
2025年4月,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盐城市健身场地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目标到2027年,盐城将建成更加完善的市、县(市、区)、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健身场地设施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2月,盐城市即在省内率先出台了《盐城市主城区存量土地及公共空间嵌入健身场地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实施方案》,将目光投向城市中大量闲置的“边角地”和“存量地”,明确三年主城区规划新增54处健身场地设施,让“小”空间发挥“大”作用。
未来,通过上述举措,盐城的体育公园(广场)、健身步道、户外运动设施等全民健身载体更加多元,全民健身信息化服务更加智慧,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更加健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5.0平方米以上,基本建成具有盐城特色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升百姓的体育获得感。
江苏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体育场地总数达36.37万个,总面积3.8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46平方米(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累计建成体育公园(广场)1400多个、健身步道5.23万公里;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和农村乡镇“15分钟体育健身圈”覆盖率分别达97.25%、96.7%。今年,全省还将利用金角银边新改扩建1000片群众身边的功能性球场、200公里健身步道,持续优化城乡百姓的健身条件。
该负责人表示,“江苏将全面落实《关于推动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 提升全民健身服务质效的若干措施》,确保政策精准落地。坚决守护好群众身边的‘健身圈’,让全民健身设施真正成为惠民工程、民心工程、放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