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851号提案的答复
刘红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我省社区构建“全面健身场所+运动健康服务中心+专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体系,真正打通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作为一种社会地域共同体,社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空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省体育局高度重视在社区构建“全面健身场所+运动健康服务中心+专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体系,出台多项政策文件,采取诸多具体措施,着力加强社区全民健身服务。在场地设施方面。早在2006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万村体育健身工程”,2007年底所有行政村和人口较多的自然村实现“村村都有健身设施”。2011年,省政府提出建设“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利用城市“金角银边”见缝插针建设各类场地设施,为社区群众提供便利可及、就近就把便的健身条件。经过努力,目前我省人均体育面积已达4.32平方米(全国2.89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室外健身设施器材总数超过59.6万件,居全国首位。这些设施器材由于建设早、数量多,广泛分布在城乡各处公园、广场和小区,使用率高,维修管护面临很大压力。为确保群众安全健身,2021年起在全省开展室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管护专项治理行动,省市联动累计投入4.78亿元对20多万件问题器材进行维修和更新,同时建成江苏省室外健身设施管理信息平台,群众通过手机扫描器材上的“江苏体育”二维码就能报修,初步实现了“一键报修”,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在健身指导方面。在全国率先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创新体卫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建设省市县三级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制定《行政村(社区)级运动促进健康机构建设基本要求》,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运动处方师,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将健身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南京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健身房并配备专职服务医生,成立运动健康、运动康复等新型门诊,为居民提供身边的科学运动干预、居家运动指导、运动损伤治疗等一站式服务,成为全国典范。目前全省共建成27个省级运动促进健康中心、100个省级基层慢病健康干预试点单位、125个市级及以下运动促进健康中心,每年服务群众超过50万人次。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省体育局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多名,开通“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出台办理意外保险、打卡积分兑换电信流量等激励措施,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社区居民健身积极性和参与度。目前在省平台打卡服务人数超过4万人。在科学健身宣传方面。聚焦群众“不会练、不敢练、易受伤”这一难点,多渠道传播科学健身知识,让群众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连续多年邀请奥运冠军、健身达人等录制《科学健身周周练》《科学健身“100期”》短视频,并通过网站、微信、电视等媒介广泛发布,每年覆盖超过8000万人(次);2012年起在《扬子晚报》开设“科学健身”专版,至今累计发行5.8亿份,浏览量超过12.4亿。2023年,在全国率先出台省优秀运动队进协会、进校园、进社区制度,组织运动员、教练员深入基层开展健身指导服务。
下一步,省体育局将根据刘红明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强我省社区“全民健身场所+运动健康服务中心+专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社区场地设施建设与服务。今年省体育局安排了50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基层建设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其中包括健身路径器材、篮球架、乒乓球台、灯光球场等。省体育局将进一步加强对各地体育部门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同时,指导各地继续抓好室外健身设施器材管护,确保全省抽查完好率保持在90%以上,更好服务社区百姓健身。
二是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实施“每个社区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计划,推行城乡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公益服务清单,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出台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星级评定标准,落实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积分兑换电信流量、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激励保障措施,激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活力。
三是深化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整合网站、报纸、手机等各类平台资源,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项目、不同季节精选宣传内容,服务群众健身锻炼。加快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总结推广体卫融合试点经验做法,推动“体卫融合”资源持续下沉,推动“10分钟体育健身圈”与“15分钟医保服务圈”融合共建。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建设集运动健康测评、运动健康指导、运动康复等功能在内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努力增加服务人次,拓展社区群众受益面。
省委社会工作部在会办时说,下一步,社会工作部将围绕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质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深入推进专项行动。围绕省委、省政府《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专项行动。优化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载体的服务体系,加快补齐服务短板,落实“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服务常抓、群众常来”,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模式和“民呼我为”活动,鼓励采取基层党组织领导居民协商议事方式,统筹使用公共空间,更好满足群众体育健身等新型服务需求。二是实施民生实事项目。协同持续抓好全省室外健身设施器材管护,确保完好率保持在90%以上。深化体卫融合,增加服务人次,拓展服务受益面。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更多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员和专家服务基层群众。三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以全国第二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创建为契机,持续完善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指导开展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监测评估,完成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报批发布,对各地落实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情况开展督查。指导开展“全民健身强基工程”试点工作,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现实路径。
省卫健委在会办时说,近年来,卫健委积极推进体卫融合发展。2022年,省卫生健康委、省体育局联合在全国率先开展基层慢病运动健康干预试点,推动运动处方等非医疗干预与基层慢病综合防治有机结合。印发《江苏省基层慢病运动健康干预试点建设方案》,遴选确定10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试点建设工作。组建临床、基层管理、体育等多领域专家组,编制《江苏省基层慢病运动健康干预建设指南》,在基层推广适宜运动干预技术。培训200名基层运动处方师,给予试点单位运动设备或经费支持。通过组织遴选、中期评估、绩效评价全过程监管,确保各试点工作质量。经省级综合评价,现已确认30个基层慢病运动健康干预优秀实施单位。全省已有20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慢病运动健康干预服务,提供运动干预服务28.8万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覆盖面和服务人次数全国领先。2023年10月,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交流会在南京召开,我省两家试点单位展示了建设成效;在国家组织的“2023年中央媒体走基层——体卫融合看江苏”活动中,我省十多家基层机构接受现场采访,得到广泛认可。下一步,卫健委将会同省体育局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努力构建体卫融合发展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体系,发挥体育在慢性病防治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江苏省体育局
2024年6月7日
联系人:徐邦俊
电 话:025—51889020
抄 送:省政府办公厅 省政协提案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