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06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06-27 15:47浏览次数:

王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江苏体育赛事体系 提升江苏全球显示度》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体育局将发展体育赛事活动作为建设体育强省的重要工作,围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参赛观赛需求,着力打造多层次、多样化赛事活动体系。

  一是长远规划体育竞赛工作。省体育局将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体系纳入《江苏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体育强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坚持城市主体主创,支持各地申办承办国际国内高端体育赛事,培育富有地域人文特色的精品赛事,提升大运河、长三角、“一带一路”等体育系列赛影响力,支持各地打造“体育名城”“赛事之都”、建设运动友好型城市,到2025年,每个设区市培育1-2个特色品牌赛事,每个县市区培育1个特色赛事活动。引导支持各级各类体育组织举办赛事活动,每年由各级体育组织牵头举办的50人(含)以上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不少于1万项次。加强与国际和国家单项体育协会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高端国际赛事落户江苏,培育更多的精品品牌赛事,同时发挥省内体育社会组织作用,开展更多群众身边的赛事。为有序推进赛事申办、举办,发挥有限资源的综合效应。

  二是大力提升赛事质量规模。目前全省体育赛事数量规模、质量效益走在全国前列。以路跑类赛事(马拉松)为例,去年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赛事共有308场,江苏36场;入选典型案例的共88场,江苏13场,举办数和入选案例数均居全国首位。就大型高端体育赛事而言,各地办赛热情持续高涨,赛事综合效应和影响力也不断提高,去年成功举办了世界跆拳道大满贯冠军系列赛、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铁人三项亚洲杯赛、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等重大国际性赛事22项次、全国高水平赛事131项次,办赛数量全国领先,既展示了城市形象,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就群众性赛事而言,除各地体育部门主办的各类赛事之外,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牵头举办的、参与者50人以上的赛事每年有1.5万项次左右,徐州沛县“村界杯”足球赛、扬州仪征“村BA”篮球联赛等特色品牌赛事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群众性赛事丰富了生活、活跃了城乡。去年成功举办省第二届智力运动会、“魅力江苏 最美体育”品牌赛事、省第四届网络全民健身运动会等主题活动,顺利开展省老年人体育节、省幼儿体育节、“九九重阳”、“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人群赛事活动,积极参加长三角体育节、第四届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等省级以上赛事活动,形成全省联动、类型多样、主体多元、参与广泛的群众性赛事活动体系。去年全省参与网络全民健身运动会和社区运动会的人次447万,关注人次2497万,全年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就青少年赛事而言,搭建优质的省级青少年体育竞赛平台,让全省青少年竞技后备人才充分展现运动能力和天赋,为省优秀运动员选拔储备提供保障。同时兼顾青少年公共服务,以趣味田径、快乐体操等项目为引领,带动学校体育竞赛的高质量发展。联赛包含49个大项,110项次的比赛,辐射江苏省13个设区市、64个市县(区)的优秀青少年运动员。

  三是持续释放赛事综合效应。坚持扩大赛事规模与培育赛事经济“两手抓”,促进文体旅商协同联动,深化“体育搭台、经济唱戏”,让体育赛事流量变成消费“能量”和经济“增量”。去年5月在苏州举办的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有效带动了旅游、酒店、商场等消费业态,开赛前1个月赛场附近酒店客房全部售罄,近10万观众现场观赛,持续8天的赛事门票总收入达3400万元,创造了苏迪曼杯票房历史;去年10月在南京夫子庙景区举办的全国射箭锦标赛,通过将专业赛事融入传统文化,形成了很强的引流效应,较好地促进了体旅融合发展。今年3月举办的无锡马拉松,吸引了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26.6万人报名参赛,比赛当日,沿途共有38.5万名观众观赛,一人参赛、全家旅游,一日参赛、多日停留,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展会等经济效益约2.83亿元,同比增长45.5%。我局先后制定出台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创建体育特色品牌赛事指导意见、深化服务体育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同时为调动各类办赛主体积极性,省本级每年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引导扶持一批能够带动群众广泛参与、推动竞技水平提升、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赛事;鼓励各地建立体育特色品牌赛事专项资金保障制度。完善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目录和标准,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赛事举办和运营,吸引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际知名体育赛事运营企业分支机构落户江苏。依托我省高校资源优势,着力培养一批熟练掌握体育竞赛规律、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的体育赛事人才队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参赛观赛需求快速增长与赛事有效供给不充分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尚不成熟,投入产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有待提高。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整体设计,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制度举措,努力构建更具活力的体育赛事体系,同时把体育赛事作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的增长点,大力发展赛事经济,全面提升体育赛事活动的综合效益。

  一是加强上下联动,丰富赛事供给。积极协调各地政府,充分发动社会力量,跟踪国际国内重大赛事计划安排,加强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家赛事管理机构等方面沟通衔接,进一步加大赛事申办力度。继续办好世界跆拳道大满贯冠军系列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羽毛球公开赛以及“大运河”、“长三角”系列赛事,丰富赛事内涵,扩大赛事影响。加强类似“村BA”“村界杯”“村跑”“村乒”等民间业余联赛以及社会俱乐部联赛的支持引导和培育力度。鼓励和指导体育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重点打造“魅力江苏 最美体育”系列品牌赛事和各类俱乐部联赛,2024年还将举办江苏省“三大球”基层联赛、社区运动会,重点举办“当燃是你”江苏省街头体育巡回赛,联合各类体育组织与万达广场合作,在江苏各地万达商业综合体举办贯穿全年的赛事和体验活动。

  二是深化结合融合,放大赛事效应。把体育赛事作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增长点,推动体育竞赛表演全产业链发展,不断放大体育赛事“乘数效应”,将赛事活动带来的“流量”转换为经济的“增量”。加强体育与文化、旅游、商务等部门单位协同合作,举办“跟着赛事去旅行”促消费系列活动,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推动体育、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多业态深度融合,不断释放体育赛事“融合效应”。打造“体育赛事+”促消费新模式,拓展延伸赛事产业链。充分发挥体育赛事活动的辐射、引流和带动效益,持续抓好“一带一路”青年体育交流周、海峡两岸体育嘉年华、大运河系列赛、长三角体育节、农民体育节等体育赛事活动,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部署。

  三是强化监管服务,提升赛事质量。深入推进特色品牌赛事创建,区分高端、精品、大众三个类别,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较大社会影响力,能够推动竞技水平提升、带动群众广泛参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品牌赛事。升级省体育赛事活动信息系统,完善综合功能,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应用场景。加强竞赛业务培训,提高赛事活动专业性和观赏性。健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继续开展高危险性体育赛事活动赛前风险评估以及路跑赛事活动省级现场陈述。


  江苏省体育局

  2024年6月7日


  联系人:徐邦俊

  电  话:025—51889020

  抄  送:省政府办公厅  省政协提案委员会


[暂无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