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发布时间:2016-04-10 15:11浏览次数:

  中国江苏网4月8日讯(记者徐鑫)本次全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常州市作为东道主,向全国展示了常州的特色经验做法。常州市方国强副市长向国家体育总局、江苏省体育局,以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体育局的相关负责人汇报了该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做法。

  方国强介绍,近年来常州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设施更普及、组织更健全、活动更丰富、服务更优质、群众更满意”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效。2015年4月,常州市本级及辖市(区)均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坚持为民惠民,增进百姓福祉

  创建过程中,常州市将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作为重点打造的民生品牌,积极构建体育惠民长效机制,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坚持体育场馆开放共享的理念,让广大市民享受更多优质的体育设施。”方国强表示,目前常州市体育系统所属的23个体育场馆全部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都向社会开放。

  大力推进体育运动全民参与,积极打造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充分挖掘具有常州特色的体育健身载体,组织开展参与度高的群众性体育赛事。例如,连续两年举办的西太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吸引上万市民参加等。目前,常州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9%以上。

  公共体育服务也要城乡一体、普惠均等。因此常州实现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促进城乡体育设施优质均衡发展。目前,常州市所有城市社区、行政村和较大的自然村全部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

  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服务能力

  连续9年,常州市委、市政府把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连续5年把“体育惠民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始终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加大政策支持,统筹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常州设立市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多元化。在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优质均衡方面,努力提升各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标准,从2011年开始,常州市对新建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室内体育馆、游泳馆按每平方米1000元标准进行补助,补助资金共超过2000万元。在体育惠民政策方面,困难群体、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到市属场馆健身享受半价优惠。政府组织的比赛免费向群众发放门票,专业赛事每场比赛拿出5%的门票免费发放给特殊群体。

  创新服务方式,形成共建合力

  实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两年来,常州市政府共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吸引支持超过60家社会组织、企业参与和承办各类赛事和健身活动。

  坚持“全民健身全民办”、“谁投资、谁受益”的思路,鼓励社会力量采取捐助、赞助、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建和管理体育设施。同时,加强青少年校外体育技能培训平台、全民体质测试平台等建设,还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智慧体育”。如今,常州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体育健身服务平台,形成全市上下共建共享健康常州的良好氛围。

  拓宽服务内涵,增强发展活力

  中国羽毛球大师赛、CBA篮球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常州举办或承办的各种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已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激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发展高水平赛事的同时,常州还注重结构的均衡,一方面,大力建设满足中老年人健身需求的健身广场、健身路径等设施;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建设11人制标准足球场、7人制足球场、笼式足球场、拼装式游泳池、室内篮球馆、网球场等中小型体育场地设施,切实满足广大青少年体育健身需求。

  近年来,常州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市民健身需求,努力扩大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内容新颖、贴近生活的体育健身服务供给,增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活力,已建成投运区、镇级全民健身中心2个,在建3个,实现了品牌、管理、资金和人才的“四个输出”。

  方国强表示,今后常州将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机制,创新公共体育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扩大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全省领先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暂无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