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张家港特色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2013-12-27 14:56浏览次数:

公共服务惠及百姓 全民健身涌动港城

孟波局长陪同江苏省体育局殷宝林局长(右)考察沙洲湖健身步道。


  近年来,张家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以基本现代化试点单位工作为契机,以“争当苏南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为目标,不断加大政策实施力度,高举创新大牌,坚持体育即是民生的理念,大力加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受到广大健身群众的一致好评。
  严抓组织,创新管理,蓬勃发展体育社团建设。
  不断推进体育社团“三化”、“五有”建设。先后出台《张家港市体育总会团体会员(市级社团)管理暂行办法》、《张家港市体育社团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级体育社团资金扶持的意见》,进一步巩固社团规范化、实体化、社会化建设的成果。现有市级体育社团22个,民非企业单位26家,市级体育社团下辖备案制俱乐部726个,市级体育社团镇级分会各镇(区)均在10个以上。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管理、监督、指导工作。出台《关于组织实施好全市体育类社会团体评估的通知》、关于全市体育类社团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社团A级评估工作,截至目前,全市26家体育社团获评A级社团称号,其中4A级1家,3A级8家,2A级13家。有关协会通过全民健身大联赛,采用职业联赛机制,市场化运作,努力尝试自主运营;市台球协会组建了台球训练基地,在办好业余运动队之余,组建职业台球队,瞄准中国职业台球运动新方向,各协会都在积极探索,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化发展道路。
  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扎实推进体育公共设施建设。
  着力建好百姓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在东城、西城体育公园投入使用之后,沙洲湖、沙洲新城两大全民健身景观带已经建成,北城、南城体育公园以及依托大型绿地兴建的户外全民健身基地工程已开始前期规划设计。以园林绿化为特色的健身步道建设全面铺开,成效显著。加速新一轮镇级文体中心建设,全市10个镇(区)已有杨舍、金港、南丰、锦丰、大新、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镇(区)建成,乐余、塘桥、凤凰即将开工建设。杨舍的塘市、东莱、金港的南沙、后塍、德积5个办事处文体中心已经建成。组织全市10个镇(区)开展了场馆设施普查,重点落实了破损器材和已到年限全民健身工程的维修更新工作,加大了对新增及更新全民健身器材的投入。同时,完成了全民健身电子服务平台建设,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张家港市完善提升城区5分钟、中心镇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实施意见》。全市拥有公共体育设施1963个,全民健身工程596个,晨(晚)练健身站点801个,基本建成“城区5分钟、乡镇10分钟”体育健身圈。
  继承传统,打造品牌,群体活动开展精彩纷呈。
  传统活动弘扬继承。村级乒乓球、篮球赛、社区乒乓球、篮球赛、健身路径比赛等一系列传统赛事深入人心,在确保比赛活动顺利进行的情况下不断扩大影响力。品牌活动全力打造。以市政府转发的《2013年张家港市大型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实施方案》为指导方针,高标准组织全民健身大联赛,“红红火火过大年”、“激情五一”、“快乐中秋”、“欢乐国庆”等一系列品牌活动,注重商业模式开发,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打造港城群体活动金字招牌。特色活动推陈出新。以扩大群体活动项目、丰富群体活动内容为出发点,开拓思路,不断创新,推出了“镇级女子篮球赛”、“镇级门球赛”、“第九套广播操比赛”、“健美操大赛”等形式新颖,项目独特的创新赛事活动。
  创新思路,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体育服务平台。
  打通各类型宣传渠道,精心创办协会简报,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创建专门网站,利用新型宣传手段,大幅提升体育社团形象。汇编了《张家港市科学健身指南》、《港城现代体育健身视角》等科普读物。与日报社、电视台、电台合作,制作专题节目,对活动进行连续跟踪报道,刊登、播发大量体育信息、健身知识,积极探索文体结合宣传模式。根据“一特多品”、“一校一品”计划走进乡镇社区、走进中小学校园,扩大服务对象,举办“全民健身大讲堂”活动,搭建利民服务平台。开通了“市民卡医保健身一卡通”服务功能,让每个参加医保的人员都能够持市民卡在体育场馆进行健身消费。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每年为2000名机关工作人员和10000多名群众进行免费体质监测。
  推进健身步道建设 为市民健康布“道”
  建成400公里健身步道是2013年江苏省政府民生实事工程,这也是江苏加快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现实举措。
  张家港市围绕要求,细致部署,积极推进健身步道建设。到2013年底,全市已建成60条各类健身步道,总长度143.78公里,在建25公里。
  在推进过程中,张家港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在年初下发的《2013年市群众体育工作意见》中,对健身步道建设进行重点部署,明确健身步道促进全民健身、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制定《市健身步道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各镇(区)年内建成不少于5公里的健身步道。成立由体育、规划、住建等部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对全市步道建设进行全方位摸底与分阶段规划。市政府主要领导听取专题汇报,市政府分管领导定期督查建设进度。二是明确目标任务。加强宣传,邀请镇(区)领导、文体中心主任赴周边学习考察,充分认识健身步道让百姓受益的建设内涵。加强协调,在城市建设与区(镇)重大项目建设中,要求有关单位尽可能将健身步道融入整体规划与建设中,让户外运动同旅游、休闲、地域主题文化有机结合,并布置较为丰富的体育元素,配套功能齐全的健身器材和指示标牌等设施。三是实施计划推进。按照目标进度,各镇(区)认真落实,确保整体顺利推进,经过努力,各地都完成了预期目标:四是落实评定措施。依据整体推进程度,年底前已由市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及规划、建设、工程维护等方面的技术人员进行实地验收,对达到标准的步道进行命名和表彰奖励,发挥示范效应,推进后续建设。同时,出台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管理,做好日常维护、指导员队伍配备,指导群众掌握健步方法与健步中的注意事项。围绕步道特点,配套开展多种形式的健身活动,如跑步、自行车、轮滑等比赛,在丰富活动的同时,提升城市形象。

信息来源:中国体育报
[暂无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