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顾晔)
通过对马克思思想理论的学习,我感到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大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辩证法和唯物论,二是资本论,前者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思想和方法,后者通过分析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本质。通过对六个“为什么”的学习,我感到六个“为什么”无一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四代中央领导集体近九十年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最新成果,形成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下面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谈自己三方面的认识。
一、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制度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既是我国经济制度的要求和特点,也是我国经济运行的要求和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恢复并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最显著特点。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近10%的年均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跃升到世界第三位,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
那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实行私有化。我感到应从两个方面来看问题,一是从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看,在我国,就是要通过发挥公有制的主导作用,有效地弥补市场缺陷,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生产效率。国内外经验表明,任何形式的市场经济都存在着市场失灵问题。只有国家进行高效灵活的宏观调控,才能保证其有效运转。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与支柱,担负着提供公共产品、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区域平衡发展、充分就业等社会重任。这是非国有企业很难做好的事情,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使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突破了一国范围,日益成为全球范围内生产经营活动的调节机制,从而要求一国特别是大国的经济发展必须站在全球资源配置的平台上,因此,无论从克服市场缺陷的要求来看,还是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公有制都具有私有制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退回到私有化道路上去。
二是从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实践来看,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就是让全体人民公平地占有生产资料。只有生产资料的公平占有,才能实现机会公平、分配公平的理想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赶超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阶段,需要运用国家力量,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赶超型的发展方式需要一定比重的公有制经济和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作为保障,才能保持公有制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但决不是要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已经证明: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不仅不能促进反而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而言还不发达,具有多层次性,发展不平衡,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所有制关系的多样性。
以公有制为主体最根本的就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现阶段,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只要在这样一些基础性、关键性行业,以及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建立一定数量的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国有企业,就能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方向的控制。要以较少的国有和集体经济对国民经济发挥主导和控制作用,就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即除极个别企业,如造币、军工等实行百分之百国有外,大部分国有企业可以从单一的国有产权转向股权多元化,形成国有、集体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制度安排,既可以使企业更关心经济效率,也可以通过国家控股,保证企业完成政府赋予的特殊职能。
三、正确认识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国民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要毫不动摇。“两个毫不动摇”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集中体现。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就必须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就要继续鼓励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企业规模弱小,就很难与世界跨国公司进行同等量级的较量,更没有力量参与行业规则的制定,从而不得不受制于人;就要继续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特别是中央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扬长避短,找准市场定位,集中有限资本做强核心业务,增强对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的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主营业务特别是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力争成为带动行业或相关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必须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组合结构从板块结合向有机结合转变。即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制度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而进入电、煤、气、水等领域的民营企业占比只有1.1%,进入金融业的只有0.1%,进入公共设施领域的约占0.4%,进入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的合起来不足2%。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在一个行业中,即使存在多个同一所有制的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也是不充分的,只有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竞争,才能在一个行业中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推动产业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伟大而艰巨,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积极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积极创造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放手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并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够取得更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