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滨:剑胆雄心今犹在
年少成名,19岁声震剑坛:“巴塞罗那奥运会是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当时中国队我是作为最年轻的(队员)出场,感触最深的是,奥运会挺好玩的,客观说没有什么压力,4场比赛,当时我赢了3场”。
一剑之差,夺金之路留下遗憾:“当然很遗憾,国际赛场一直都是没有拿到冠军,都是差一点,所以说残缺才是美”。
逐梦不停,助力弟子奥运夺冠:“好的教练最满足的时候,是你站在那个角落里,看到他站在领奖台上看到国旗,他高兴地笑的时候”。
点击播放视频
1984年,栾菊杰获得洛杉矶奥运会女子花剑冠军,那是中国奥运历史上的第一枚击剑金牌。也就是在那一年,年仅11岁的王海滨与击剑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进入南京市公园路体校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王海滨展露出了其惊人的击剑天赋。1992年,19岁的王海滨第一次出征奥运。
王海滨:巴塞罗那奥运会是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感触最深的是,奥运会挺好玩的。92年的时候,没见过电子游戏,奥运村里面有住宿区和很多休息区、游艺区等等,我印象中,我们先打了保龄球,又打了电子游戏,觉得特别好玩,后来打多了感觉到手拿不住剑了就不敢打了。当时那个年代,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比较新鲜的东西。
主持人:感觉是非常轻松的,好像没有什么压力是吗?
王海滨:客观来说没有什么压力,当时我是作为中国队最年轻的(队员)出场,在团体赛中,4场比赛,我赢了3场,但是我们团体输掉了比赛,但我觉得我完成任务了,当时也不觉得很难过,因为后面还有机会。
很快,机会出现了,1994年雅典世锦赛,王海滨与叶冲、董兆致组成的“三剑客”携手出征,这三位英俊潇洒的剑客组成了中国击剑有史以来的“梦幻阵容”,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中国男花一跃成为国际剑坛的一支重要力量。
王海滨:当时我、董兆致和叶冲三个人,在希腊雅典世界锦标赛中首次获得第三名,那时候能拿个奖牌,就跟现在拿金牌一样,我第一次感觉到中国队是可以具备这个能力的,对96年的奥运会有了一定的展望。
96年奥运会,因为当时翻译可能把比赛的时间搞错了,我们晚到了赛场,匆忙上场,在具备冲击奖牌能力的情况下,最后失去了一个冲击奖牌(的机会),大家都比较遗憾。比赛结束后,经过一两年的调整,成绩有所上升后,就把团体作为主要冲击的目标。
主持人:在99年的世锦赛上你们又拿到了银牌,其实从那个时候开始,是不是你们内心中对于奥运会的金牌有了更大的期待?
王海滨:客观讲的话,击剑项目在全世界大概有4到5个队都具备很强的实力,我们也都具备一定的能力,但是相对来说,因为当时击剑还是一个西方人的项目,东方,特别是在男子项目中,没有人获得过奖牌和突破,所以我们是把拿奖牌定为一个比较切实的目标。
1999年10月,王海滨膝关节内侧韧带撕裂,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更不用提参加比赛了。但幸运的是,康复训练卓有成效,王海滨赶上了悉尼奥运会的末班车。
王海滨:最后能赶上奥运会是比较幸运的,在奥运会中发挥还不错。这一次,是中国第一次站在决赛台上,比赛中间法国人的头被打破了,董兆致停止了进攻,交到我手上比分36:33,后来打成44平,我是打最后一剑的那个人。
击剑比赛是这样,比赛台在一个高台上面,悉尼奥运会是两层高台,与舞台类似。当时我们上场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交接,去挂剑线,他们把线递给你再挂线,挂线其实是一个常规的动作,但当你一回头看到那两个人和教练眼巴巴看着你的时候,本来不紧张的你在无形之中感受到眼神的压力,就好像你决定了他们的生死一样。其实我一直打最后一场,因为最后一场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但是也都有一些经验,知道怎么去度过,因为我的打法是进攻型的,一般打最后一场都必须要有进攻型的运动员,但是法国队也都是有针对性的,当时法国队最后一场出场的队员叫费拉里,他上来就不让我进攻,从头到尾逼着我没让我过半场。
比赛最难打的其实是比分没到,你说你领先了也就领先了两三剑,但是到45(分)又有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说这个心态会有些变化,对方又是落后的。就是说大家此起彼伏,最后打成44平。
王海滨:最后一剑,客观来说大家可能都能得分,打出了一个两可剑后,完全看裁判的判断,打完以后大家全把面罩扔了,一起看着裁判。当时那张照片好像还获奖了,他们当时的题目叫做“double win”,就是双赢。当时击剑就是这样,到最后完全看裁判。
主持人:我们看到了最后那一刻您表情的变化,从狂喜可能到沮丧到遗憾的那一瞬间的表情,事隔这么多年之后,自己会无数次想过这最后一剑吗?
王海滨:想过一段时间。后来当教练,就不想了,当时我想的最多是技术上面的问题,就是说我最后选择了一个两可的剑,都可以打,后来我当教练了就跟他们讲,到决赛最后一剑谁也不准打两可剑,打两可剑就判输,因为我知道你要打两可剑裁判不会给你的,你必须要有一个绝对技术把它打掉。
悉尼奥运会后,壮志未酬的"三剑客"痛别相处多年的剑道,带着遗憾各奔东西。王海滨进入南京大学学习法国语言文学专业。2002年,又只身前往法国贝桑松当地的大学留学,期间加入里昂一家击剑俱乐部,开启了一段深入了解击剑的旅程。
主持人:您后来学的法语,是不是当时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愿望,就是在未来的比赛当中可以更好的跟裁判交流?
王海滨:有这方面的想法,包括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但是不是很清晰,在当时只是觉得可以把自己的路拓宽一些。
主持人:您在02年的时候还选择了去法国留学。
王海滨:我去法国的目的,一方面是想再深入地打下语言基础,同时也更好地学习一下当地对于击剑的理解和管理模式,同时我能保持我的击剑(手感),因为我想注册在俱乐部里面打一打,它的水平比较高,这样就可以全方位保障我的竞技状态。
主持人:这段经历对您未来击剑的专业(领域)会有更大的影响吗?
王海滨:对,在法国直接就融入了当地,然后了解了它的文化,它的习俗,更重要的是跟当地西方人了解了对击剑的一些看法和认识,然后我也很好地融入了进去。所有的法律条文和主要的条款,包括我们FIE现在开会,讲到规则都是以法文作为第一的这种条款;第二个非洲除了南非不讲法语,埃及不讲,其他基本上都讲法语,然后你能交到好多朋友;第三个就是更开拓了自己的眼界,特别是在法国这段经历,我也注册在俱乐部,也参加了各类的比赛,包括跟他们在一起,这样让我后面从事教练工作,包括现在的协会工作,包括FIE现在国际的工作,都来带来巨大的便利。语言就是个工具,可以拉近跟他们的交流,再加上我是运动员、教练员出身,大家都很亲切,我在法国待过,他们讲的事我都知道,无形中就拉近了距离,更好地为国家去做事了,我能感受到中国声音了。
法国的留学经历不仅让王海滨对击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他看清自己内心对于击剑的热爱和对奥运冠军的渴求始终无法割舍,于是雅典奥运会前,王海滨和叶冲、董兆致再度联手。
主持人:2004年你们三个人都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其实体能对你们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王海滨:对,恢复体能是比练更痛苦,但是我们比较好的是我们知道怎么练,例如我们去打实战,我们都算着打的,为什么我得算,我跨多少个弓步能打到他,因为跨一个回不来了,得疼半天了,我们都这么算好的。叶冲就更老到了,他们都会算,然后会吓唬他。因为击剑完全是一个斗智的项目,所以我们会把有效的精力用在最关键的时刻,而且大家都非常清楚,我们互相之间长时间的默契配合和相互弥补,能够达到最好的结果,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拿第二都是没有意义的。复出,我讲句实话,就是奔着奥运会冠军去的。所以说到一直打到前两名的时候,我还是收尾,但最后(决赛)把我换掉了,所以说这个过程也都是历历在目的。
主持人:在那一次决赛的赛场上,我们没有看到您的身影。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您不能上场参加决赛?
王海滨:击剑比赛是这样,打完一轮才知道下一轮的事。那么前面我们先碰到的是俄罗斯也好,碰到的是德国也好,我可能是打法上面对他们是最有针对性的,而且有进攻能力强打得最好。
进入决赛了以后,从实力分析来看的话,我们的对手是意大利队,在比赛前的半年时间里我们基本上没赢过意大利队,而且意大利人对我的打法针对性是最强的,意大利人防守比较强。所以说经过分析以后,当时就决定你想赢他就必须变阵,变阵的话就必须把叶冲派上来,因为叶冲当时是个候补,然后变成三个左手,也就是吴汉雄和董兆致三个左手来挑战一下意大利队。
当然了我这一关就很难过,因为我这一关我是主力,但是怎么样?当时他们就来征求我的意见,说要把你换下来,但是你不能表现出来,你得装一直装到比赛30分钟出名单的时候,对方才能知道我们变阵了,所以说你前面还得完全准备的一样,就是想打破一下。
主持人:但是从您内心来说……
王海滨:肯定想上场,想都不用想了,当时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比较理智,经过分析以后,我就问教练他一句话,我说“怎么样能赢,这是最重要的”,当时我们领队还挺感动,说有大局观,不用做工作,我说做啥工作,这些事都经历过了,如果这样能赢,如果你们分析的这样能赢是最大最佳的话,那么我们就变阵,即使到赛前30分钟,我都穿着击剑服在准备比赛,因为意大利人一直在瞄着我们看。
他肯定没想到变阵,所以说这就跟打仗一样,互相知己知彼,我们是想打乱他的编排,但是从结果来看,我们变阵是达到一定的效果,因为叶冲上去打第一场达到了一个奇效,虽然裁判判罚起起伏伏,最后我们输掉了,但是我想这个比赛已经把能使用的招都使了。
主持人:您当时坐在场边去观战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王海滨:麻木的心态,因为当时你谈不上遗憾,又着急又使不上劲,那就属于麻木的心态,迷迷糊糊地比赛就结束了,最后发完奖就回来了,回来以后整个比赛过程不像2000年那么清晰了。
主持人:您自己后来有想过吗?如果那场比赛依然还是你们三个人去征战的话。
王海滨:没有maybe,只有yes or no。所以说没有想过这种情况,而且这没有什么可比性,我讲句实话,任何事情都是一个选择。
2004年的雅典奥运,中国男花最终以42:45不敌意大利。赛后,虽然国际剑联向中国队授予了“骑士风度奖”,但结果却无法更改,“三剑客”再一次与奥运金牌擦肩而过。
从1994年雅典世锦赛的首次联手,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谢幕演出,王海滨和叶冲、董兆致带着一身的荣耀,也带着只差一步的无限遗憾,结束了他们的运动员生涯。
王海滨:国际赛场一直都是没有拿到冠军,都是差一点,可能最大的遗憾就是这样。所以说残缺才是美,每次赛后都有一个愿望,所以说一直能够让你坚持。
对王海滨而言,也许那一剑的遗憾已经释然,但是,对击剑的情感却是无法割舍的。2006年寒冷的早春,时任中国男子花剑队主教练过鹰突然辞职,中国男花到了最困难的时期,王海滨临危受命,出任中国男花主教练。然而遗憾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消了男子花剑团体,仅仅只有男花个人赛,最终,雷声进入前8名,朱俊打进4强。就个人赛而言,这是中国男子花剑在奥运会上的历史性突破,然而王海滨并不满足。
王海滨: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的目标是拿个奖牌。客观讲,因为我们的两名参赛运动员雷声和朱俊基本上都还不具备绝对冲金的实力。当然了,机会是有的,因为在奥运会前最后一站加拿大站,雷声拿了个人冠军,那么你说我不想是不可能的,但是需要时机。因为作为教练员,你得有奥运会的经历,因为我前面四届的经历全是运动员,都没有奥运教练员的(经历),所以说那时候,北京奥运会其实也是我作为一个新手教练积累的过程。
主持人:所以那届奥运会上,我们也看到了,如果从截止到08年为止来算的话,朱俊拿到了个人的男子花剑个人赛,中国队最好的成绩第四名,但实际上对您来说?
王海滨:我是不满足的。当然我们从整体上、实际上来说是拿不到奥运冠军的,但是奥运会就是奥运会,它跟其他比赛不一样,奥运会教会我们的东西跟一般性的比赛它完全不一样,而且对人的这种刺激度(也不一样),可能就一场比赛,它能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想法。我不是说吗?北京奥运会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初级教练员第一次面对奥运会,而且又是在家门口。所以说北京奥运会我两个人,进前4、前8名,一个是前4的话肯定是及格了,客观讲句实话,没有拿到成绩,你肯定是不甘心的。
在王海滨的内心深处,他一直渴求的都是那枚与自己擦肩而过的奥运金牌。2010年的击剑世锦赛,王海滨执教的中国男花首次获得世锦赛团体冠军。2011年,他又带队成功卫冕。于是,带着比北京奥运会时更多一分的自信和霸气。2012年的7月,王海滨和他的弟子们踏上了伦敦奥运的征程。
北京时间2012年8月1号凌晨,在伦敦ExCEL中心击剑馆,中国选手雷声一路过关斩将,站在了决赛的场地。决赛一波三折,异常艰苦。
王海滨:因为比赛场非常嘈杂,我们俩之间讲话根本听不见,这时候对方给雷声一上来打蒙掉了,他做了一个技术暂停,这时候这边的运动员他就孤零零的一个人在场上,非常消耗精力,而且他会在那个情况下产生无限的想法,然后人身体会冷掉。所以说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拿个椅子上去把它一放,我说坐好,然后我在想用什么办法把它隔开,突然看到一个大毛巾,“啪”就给它扔上去了,当时想法非常简单,让他能够静下心来,继续专注(在自己的节奏中),把他跟对手和外界环境屏蔽开。
主持人:从比赛结果来说,这个举动的效果还是达到了。中间我们也看到您会经常跟裁判有一些理论。
王海滨:因为这裁判是突尼斯的,他会讲法语,然后大家都很熟悉,所以说首先给他压力。
决赛中,从6:2领先4剑到11:13落后两剑,再到最后的连追4剑,雷声在逆境之中顶住了压力。最终雷声一剑封喉,王海滨冲上赛场与雷声紧紧相拥,那一刻,多少失败和泪水都升华成了光荣与梦想。那一刻,王海滨和弟子雷声完成了中国男花几代人的夙愿。
男子花剑在每一届奥运会上不断的努力和奋斗,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今天终于拿到一块金牌。
从最高领奖台走下来后,雷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沉甸甸的金牌挂到了王海滨的脖子上。
主持人:我记得曾经您说过,一个好的教练是“铸剑师”,您怎么去理解或者是怎么去给我们解读这句话?
王海滨:一个好的教练,首先,你不应该在最亮的地方,当他(运动员)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推他一把或者扶他一下,技术上、生活上,包括他的思想上,当他如果自己能平稳地走下去的时候,你让他自己走吧,他摔两个跟头没有事的,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好的教练是吧?然后好的教练最满足的时候,是看见他站在领奖台上,不是你站在台子上,你站在那个角落看到他站在领奖台上看到国旗(飘扬),高兴地笑的时候,你是最高兴的事,因为你把他推上去了,这时候你就可以消失了。
2017年,王海滨出任中国击剑协会主席,这次他接手的是整个中国击剑的发展,从国家队到击剑项目的推广。年过不惑,他毅然选择离开人生舒适区,再次迎接挑战。
王海滨:中国体育需要雪中送炭的人,也是性格造就,我前面说了你当教练的时候,即使他排在八、九号,你没觉得可怕,我们有韧性会去走出来,结果事实证明你成功了是吧。这时候击剑协会也都遇到了一些问题,可能正是因为你有这样的坚持,一直在做一项事情,正好机会来临,你也以这种大不畏,不知天高地厚的这种心态,去接受挑战。
“一剑光寒定九州”,2021年,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孙一文御剑而行,不负众望,斩获女子重剑个人项目的冠军,这也是中国选手首次在奥运会上夺得该项目的金牌。王海滨和中国击剑队不负使命,顺利完成了赛前制定的目标任务。
而作为中国击剑协会主席,如何让中国击剑在国际上站得更稳,是他思考的新课题。想要在国际组织中有存在感和话语权,王海滨认为国际剑联的执委是一个突破重点。
王海滨:执委的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很多的这些国际规则其实都是在执委中间开会就讨论的,大家各个国家之间是一个制约和平衡的过程。然后我想坐在这个位置的话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够对这个项目的推动和发展带来中国的声音,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中国的利益,但同时也是按照国际规则来进行。
主持人:您当了执委之后,其实您更想从哪些方面发出中国的声音?
王海滨:第一个就是让我们的队员能够正常地参赛,让西方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击剑的水平。同时在规则的制定、赛事的选择上面,我们能够更加体现出中国的特色,这就是我们后来为什么申办了一些比赛,例如明年的世界青年锦标赛。同时,我们体现出我们的专业性,也体现出我们完全的、非常接地气的跟西方文化的交融性,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够表达的几个方面。
2024年7月26日,巴黎奥运即将开幕。从1992年至今,王海滨先后以运动员、教练员、协会主席的身份参加了7届奥运会。今年7月的巴黎,他将迎来自己的第8届奥运会。
王海滨:人生都是在轮回,巴黎奥运会的击剑比赛在巴黎大皇宫进行,我第一次带中国男子花剑队拿世锦赛冠军,也在同样的地点。我们希望在法国能够延续中国击剑的文化和传奇,我们也希望不断续写中国击剑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