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4143号建议的答复
顾小晶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体校建设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各级体校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体,为我省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体育优秀人才,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为国家和江苏省争得了荣誉。但随着形势任务变化,部分体校因招生面临困难、办校经费缺乏,导致文化教学质量不高、毕业学生出口不畅等问题,基层体校建设遭遇诸多瓶颈。省体育局高度重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体教融合等措施,推进县级体校建设,强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一是加大基础建设力度。为加强我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规范化管理,促进高质量发展,2021年,省体育局制定印发《江苏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建设标准及评估细则》,得到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目前,淮安、泰州体校新校址已经建成,南京、徐州、连云港、常州等地体校正积极推动新校区改扩建工作,运动员训练、学习、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加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预计我省将从26家扩大到35家。为进一步加强县级体校建设,强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2022年,省体育局制定《江苏省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建设发展指导意见》,按照有组织机构、有教练队伍、有场馆设施、有经费保障、有训练竞赛、有人才输送“六有”目标思路,确立了县级体校建设标准。2022年,省体育局下达体校建设补助资金3250万元,后备人才培养每年奖补经费从600万提高至2000万。
二是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2022年底,省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实施意见》进行修订,目前,《实施意见》已由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实施意见》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要求,确保所有适龄运动员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高中阶段可采取体校与优质中学共建、联办的方式,促进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提档升级。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协调组织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支持指导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暂不具备九年义务教育条件的训练单位,由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协商落实确保运动员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具体方式。业余运动员每周学习时间不少于24学时,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每周学习时间不少于12学时。
三是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为不断提高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省体育局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全省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层教练员培训工作的意见(2020-2026年)》,联合省教育厅、5所体育高校和省体科所编印《青少年儿童科学训练理论基础》教材,每年选派35名体育高校专家进行青少年训练基础理论授课,选派省优秀运动队教练进行项目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指导。将学校体育教师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纳入相关业务培训计划。每年开展13期通识知识、10期专项技能、2期体能康复培训班,近三年对全省基层教练员通识培训达到全覆盖。此外,还定期选派优秀教练员参加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培训和到国外交流学习。通过持续培训,基层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好执教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四是拓展体校多元功能。为满足广大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在突出体校专业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同时,在南京、常州和扬州市3所少年儿童体校进行试点,建立省级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同时,积极推动体校向学校和周边社区开放,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体育服务,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和体校的综合价值。
五是丰富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业余体校与普通学校深度融合,推进中小学“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在全省各县(市、区)开展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每个县(市、区)开展5个以上体育特色项目,每个项目按照不低于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学段衔接项目布局。推动县级青少年体育训练向学校延伸,形成大中小幼“一条龙”训练体系和省市县三级训练网络。实现从体育特色学校抓普及,从“5621”计划抓布局,从业余训练点抓提升的逐步递进、稳定上升的通道。目前,全省13个设区市的107个县(市、区)4879所中小学(高中545所,初中1116所,小学3218所)对61个(类)项目进行布局,布局率达到100%,完成率达86%,实现了“5621”计划布局第一年目标,拓宽了我省青少年体育训练基础。
下一步,省体育局将着眼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培养更多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战略,加大县级体校建设力度,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构建完备的体校、学校和社会相互补充的业余训练网络,加强少年儿童体校建设指导,巩固青少年体育训练主阵地。不断完善考评机制,省体育局将组织督查评估,按照少儿体校有组织机构、有教练队伍、有场馆设施、有经费保障、有训练竞赛、有人才输送“六有”目标要求,结合实际,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整合资源,确保建设效益。督促参加县级体育重点工作督查的64个县(市、区)至少建立1所标准少儿体校。积极创建省级高水平单项训练基地,并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政策和经费扶持。根据我省竞技体育发展要求和项目发展需要,分市级体校和县级体校二类创建省级单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每年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进行评估检查。
二是启动第二轮教练员培训提升计划。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省体育、教育、社会的基层教练员培训制度体系。在第一期培训的基础体能培训基础上再系统培训200名专职基础体能教练或具备较完备青少年基础体能训练专业知识的专项教练员。对省运会所设置的项目基层教练员进行专项运动员选材、基础专项体能、专项基本技术、本项目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竞赛规则、规程变化、科学训练手段方法等方面开展继续培训。建立基层教练员业务知识线上培训APP,实现线上常态化学习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教练员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教练员执教资格、职称晋升、岗位管理等考核评估制度,将考评结果与教练员资格注册、年度省级竞赛报名、职称晋升以及体校综合评估和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促进教练员钻研业务、积极进取。进一步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业余训练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将专项竞赛成绩、技术竞赛、素质测试、人才输送等多种因素纳入教练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探索建立“能者上、庸者下”或绩效工资“高职低配”的制度机制,让有为者有位、“躺平者”让位。
三是持续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加快推动将体校文化教育全面纳入教育发展体系,配齐配强文化课教师,努力争取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补齐薄弱环节和短板,不断提升文化教育水平,把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调动起来、习惯培养起来。具体实施中可实行小班化分班模式,根据学生训练参赛情况,利用早晚、周末和假期补好文化课,确保青少年运动员学训双优。健全运动员文化教育日常组织管理制度,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加强日常管理和考核,确保业余运动员每周学习时间不少于24学时。优秀运动员选招必须将文化学习情况作为考核指标,文化课成绩不合格的不得进入省优秀运动队。义务教育阶段适龄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质量要求,方可办理运动员注册。全省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原则上安排在假期举行,一般不得挤占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运动员因参加体育比赛影响文化学习的,其所在学校必须及时安排补偿教学。
四是拓宽运动员就学渠道。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实施意见》,鼓励运动员通过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和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等单考或统考形式,进入高校学习。获得全国青少年和儿童比赛单项前三名、集体球类项目前六名,获得省运会前三名、省年度比赛第一名,以及破省运会纪录的初中阶段业余运动员(以上比赛均不含非奥运项目),经设区市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核准后,可优先或免试进入当地三星级以上高中就读。抓好运动员文化教育课程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实现中小学课程网络全覆盖,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线上线下课程联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高质量建设省级高水平单项业余训练点。探索青少年体育训练管理、人才培养、科学选材和训练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业余运动员科学选材标准和成长跟踪体系。加强省市共建,扩大省优秀运动队三线队伍训练规模,促进良性竞争,提高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尝试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训科医管服”的科学训练和管理运行机制,以此形成示范效益,不断探索青少年省长发育规律和项目业余训练规律,提升青少年体育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江苏省体育局
2023年6月5日
联系人:徐邦俊
电 话:025—51889020
抄 送: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