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坚持双轮驱动新模式 推动体教融合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3-01-11 15:12浏览次数:

  近年来,武进区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为目标,扎实推进体教融合工作,积极探索“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获得了可喜成绩。2022年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青少年部的比赛充分印证这点:武进区360名运动员取得62枚金牌、150枚奖牌和1481分的优异成绩,这三项成绩均位列常州大市第一名,武进区获得全省县(市、区)人才输送奖第一名。

  一、同心同向,下好“一盘棋”

  每年年底,区体育、教育两部门联合举办全区中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总结会议,在全面盘点成绩和不足的同时,围绕体教融合“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总体要求,对新一年体教融合工作进行充分讨论、具体部署,形成良好开端。一是精心组织、系统谋划,全力搭建青少年竞赛活动平台。每年武进区体育、教育两部门顶层设计、精心组织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达20多项。即便是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虽受新冠疫情影响,但我区根据年度体育竞赛计划,通过周密安排和组织,仍成功举行了田径、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等21项次比赛,积极营造了“人人有特长、班班有队伍、年年有联赛”的良好氛围。二是以开放共享的理念,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模块化”教学,在开设运动类等特色课程的同时,推进体育场馆、教练员、竞赛等资源与学校、社会体育组织合作。部分学校还特邀专项技能突出的运动员和执教经验丰富的教练员,为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运动提供指导和帮助。此外,部分学校还积极与校外体育俱乐部合作或通过区体育部门引进重点体育项目,以破解当下学生体育需求多样、学校师资捉襟见肘的难题。

  二、不折不扣,布好“项目局”

  武进区坚持“立德树人、内涵发展、协同推进”三原则,以实施江苏省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即每个区至少推动5个运动项目,每个项目至少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为抓手,从区域特点和学校校情出发,布局特色体育项目,推进高中阶段学校按一定比例与初中、小学组成“一条龙”布局,实现教学、训练系统衔接。“一条龙”人才培养布局项目类型涵盖篮排足三大球、乒羽两小球、田径、游泳、健美操等8个重点项目,布局单位在课程、师资、场地、科研及评价等方面形成相关项目的高品质、系统性供给,有序衔接。目前,我们在“一条龙”初中和小学正研究建立跨校的优秀体育学生联合培养机制,推动体育师资、训练场地等资源共享。另外,我们中考有面向体育特长生的政策保障,体育特长生可根据武进区普通高中体育传统布局项目报考体育传统布局项目学校。

  三、稳扎稳打,培养“人才库”

  武进区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形式实行多元化。区体育、教育部门联手合作,以加强区少体校建设为人才培养抓手,教育部门负责少体校的师资、办学场所及训练场地设施等,体育部门负责少体校业务指导、训练参赛及经费保障等,双方共同发力,实现共赢。依托区少体校及常州体育运动学校武进教学点,我区实施“名校办名队”,遴选优质学校资源承办市赛艇队、市曲棍球队、市男子手球队及市女子篮球队等多支市运动队,在二十届省运会上共获金牌31枚,其中曲棍球所获金牌位列全省第一、赛艇位居全省第二,在二十届省运会周期这几个项目直接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9名,为我区获得全省县(市、区)人才输送奖第一名作出了贡献。另外,在2022年江苏省第二十二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苏南片)比赛中,武进区共获4项团体总分第一。截至目前,全区已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9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9所、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3所、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1所、常州市校园足球示范学校11所、常州市校园足球试点校12所、常州市体育特色学校17所、常州市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验学校10所。

  体教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做好各项部署的同时还需要充足的经费做保障。武进区每年的青少年体育专项经费分预算内和体彩公益金两大块。预算内部分包括区少体校业余训练经费45万元、武进籍优秀运动员货币安置费800多万元、区中小学生体育系列竞赛50万元、体育中考26万元等;体彩公益金部分包括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篮排足球专项、区校联办运动队、体育特色学校补助、市体育运动学校武进教学点运营等青少年体育经费约115万元,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160万元,以及参加全国、省比赛、主办承办上级体育竞赛、学校承办区级竞赛、省运会备战参赛等体育竞赛经费约390多万元等。经费专款专用,合规合矩。

  在当前教育“双减”大背景下,体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夯实了基础。武进区将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积极探索“学校体育教学、青少年体育竞赛、社会力量促进、体育人才培养、激励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举措,让更多的孩子走进体育、感受体育、热爱体育。在全面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以体校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特色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努力拓宽优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面,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实现青少年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同步提高,为我省竞技体育发展发挥出更多常州力量、武进贡献!


[暂无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