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4024号建议的答复
施恩佩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幸福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需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被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培育发展。
近年来,江苏体育产业坚持融入中心大局,厚植特色优势,从供需两端同步发力,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4.96亿元支持571个项目,带动社会投资167.71亿元,财政投入乘数达1:33.8。创建28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102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4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3个体育类省级特色小镇,认定三批43家体育服务综合体。南京、苏州、常州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江苏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6年的3154.0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881.80亿元(约占全国1/6),年均增长率为11.7%。2020年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1641.79亿元,占全省GDP的1.60%。但从总体来看,我省体育产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存在健身服务、竞赛表演等体育服务业占比较低,缺少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和高端体育品牌,体育产业载体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体育产业政策落地还不到位等问题和短板,距离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2021年底,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江苏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2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以上,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0%;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人均体育消费达到3500元。《发展规划》重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引领效应,支持省市体育产业集团做大做强,推动体育消费支付产品创新,鼓励推行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运动银行等体育消费便利化工具,支持体育消费金融产品开发,坚持“体育+”“+体育”发展路径,促进体育与健康、养老、教育、文化、旅游、传媒等行业融合发展,推动体育与住宅、商业、休闲综合开发。如:在拓展体育融合发展产业链方面:强调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完善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抓住“双减”政策实施机遇,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体育课外训练和竞赛、课后托管、体育活动组织等提供服务,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培训产业。深化体卫融合发展,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将运动健身促进慢病防治、康复医疗纳入体育消费券使用范围,开展省级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试点,鼓励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健康主题公园、健身步道等公共服务设施中建设体医融合健康驿站或健康小屋。深化体旅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功能完善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创建一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骨干体育旅游企业和知名品牌。在推进区域体育产业联动发展方面:强调深化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共同办好“长三角”系列品牌赛事活动以及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长三角国际体育休闲博览会、长三角体育产业高峰论坛等品牌活动,支持长三角体育产权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推进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大运河文化带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大运河系列赛品牌,培育大运河文化带体育产业集群。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体育产业联动发展。鼓励建立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联盟,促进区域间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鼓励不在长三角范围内的城市加入到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家庭中来,实现合作共赢。在做强骨干体育企业方面:强调强化体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壮大以骨干体育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体育企业集群。培育一批创新水平高、品牌影响大、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体育企业、独角兽体育企业、体育类上市公司。支持龙头体育企业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在境外兴办实体、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采取投资、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到2025年,新增3至5家体育类上市公司。
下一步,省体育局将根据施恩佩代表关于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建议,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一是加快促进体育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推动体育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补强拉长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体育服务重点产业链。打造体育制造业强链,培育一批居于行业领先水平的体育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江苏体育制造品牌。拓展体育融合发展产业链,深化体教、体卫、体旅融合发展,扶持发展数字体育经济,加快体育产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二是全面提升体育消费水平。围绕需求导向,创新体育消费供给,提升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质效,培育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线上赛事、线上培训等新业态。开展体育消费试点,支持推动南京市、常州市、苏州市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培育一批以县(市、区)为主体的省级体育消费城市试点单位,打造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江苏样板”。完善体育消费政策,推行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运动银行等体育消费便利化工具。三是进一步激发体育市场新动能。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体育企业、独角兽体育企业和体育类上市公司,支持体育企业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端自主体育品牌,打造体育装备、场馆服务、体育赛事、健身连锁等优质品牌集群,鼓励支持体育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鼓励支持体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大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四是建设高质量载体平台。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单位)申报创建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拓展一批规模效益明显、支撑作用强的高质量创新载体。坚持标准引领,强化动态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引导推动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产业园区(功能区)等各类载体提升功能、拓展业态、升级发展。培育一批体育产业特色鲜明、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体育休闲方向特色小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高水平办好江苏体育产业大会。五是优化体育产业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络机制,开展服务体育企业专项行动,强化体育产业资源要素共建共享,提升体育服务贴近度。用好体育产业发展、体育赛事活动等各类专项资金,推动资金更多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更高乘数效应的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加强体育市场监督管理,强化体育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健全体育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和制度。完善体育产业统计与消费调查制度,发布体育产业发展报告。
省国资委在建议答复时强调,近年来,省国资委积极支持省属企业参与我省体育事业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苏体产业集团不断增强主业优势,充分发挥大型场馆全民健身主阵地作用,年均接待健身人数410万人次,服务免费低收入然群210万人次;加强与省内市、县政府及体育平台的纵向合作和省属社团、大型民企的横向合作,目前与南京、苏州等地体育产业经营单位开展股权投资合作,与阿里体育、美国IMG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牵头发起设立我省第一支聚焦体育产业的专项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向体育产业领域投资,为我省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下一步,省国资委将继续鼓励省属企业积极参与我省体育事业发展,重点推进苏体产业集团建设发展,加快建成引领带动全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一流体育产业集团,更好地服务于体育强国、健康江苏建设,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迈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在建议答复时强调,近年来,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深入贯彻体育强国战略,引导各类资本积极支持服务体育产业,为推动新时代体育强省贡献金融力量。一是搭建服务平台,助力体育产业复工复产。积极发挥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支持体育企业抗击疫情,通过整合政府扶持政策、公共信用信息、社会征信、企业融资需求、金融产品等资源,形成“一站式”对接融资、“综合化”金融服务、“全覆盖”企业需求的服务模式,为包括体育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融资服务。2021年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累计为713家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解决融资需求866项,授信金额37.3亿元。二是推动直接融资,支持体育产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在主板、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开展股权债权融资,推动体育企业进一步做优做强。截至目前,我省体育健身类企业在主板上市公司1家,首发募集资金2.6亿元;在新三板挂牌上市35家,其中12家企业实现增发募集资金7.53亿元。2021年体育企业先后利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等方式发行债券46支,累计募集资金268.4亿元。三是强化金融支持,推进体育金融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开发体育产业金融产品,支持“体育+金融”融合发展。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上线“江苏体育企业金融贷绿色通道”,形成“专门通道、专门客群、专项政策、专属服务、专享红利”的“五专”新机制,多措并举实现金融服务精准滴灌。江苏银行为体育产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2020-2022年累计提供不少于10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总额度。中信银行南京分行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创新优势,在金融结算服务、重大体育项目建设、智慧体育平台搭建、体育公共服务推广等方面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有效途径。华夏保险江苏分公司签订省快乐体操赛事战略合作协议,为赛事提供赞助并通过“快乐体操定制险种”制定专属保险保障,助力体育项目可持续发展。下一步,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将从三个方面助力体育产业发展。一是鼓励金融机构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开发不同期限、不同还款方式的体育消费金融产品,重点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赛事活动等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二是加大对体育板块拟上市企业的培育力度,帮助体育器材、服务提供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三是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支持体育产业发展。
江苏省体育局
2022年5月31日
联系人:徐邦俊
电 话:025-51889020
抄 送: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联络委员会、省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