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08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1-06-13 15:22浏览次数:

雒永信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健康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体育事业是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定期参加体育锻炼是降低慢性病风险、对抗衰老、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方式。对健康人群来说,体育锻炼是促进和维护身体健康最经济、最适用的手段。对亚健康人群来说,体育锻炼是最有效、最安全的调理和矫正手段。对已经患有疾病的人群来说,在医生和康复师指导下的体育锻炼是治疗疾病、加速康复、提高带病生活质量的重要辅助手段。

  关于您建议省政府成立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委员会,研究制定体医融合发展规划,建立体医融合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确定重点人群和常见慢性病的体育与医疗共同诊疗制度和办法,统筹协调体育、卫健、财政、人社等部门共同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问题。3月17日,省体育局和省卫健委在南京签署体医融合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明确成立省体医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卫健委和省体育局主要领导共同担任,副组长由两家单位分管领导担任,成员为两家单位相关处室和直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明确建立省体医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年会商一次,总结部署相关工作,协调重大工作事项。致力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加快构建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签约仪式后,省体育局和省卫生健康委还召开了省体医融合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2021年江苏省体医融合重点工作任务》。下一步,省体育局和省卫生健康委将紧紧围绕健康江苏和体育强省建设,加强系统谋划和规划引领,协同建立合作机制,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加大政策保障和投入,加强平台和项目合作,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重视健康的良好氛围,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体医融合服务机构,系统培育体医融合人才,加快推进体医融合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体育健康服务产业,持续提升体医融合服务水平。同时推动市县加快建立体育、卫生健康等部门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结合地方实际推动体医融合工作。

  关于建议整合体育、医疗卫生资源,试点在各级医院设立运动健康门诊或运动健康促进中心,开展“医学处方”“运动处方”相结合的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加快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以“运动促进健康”的健康管理新模式问题。当前,我局和省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正在推进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运动促进健康机构体系,扶持和指导省人民医院、常州市体育医院、扬州市体育康复医院、南京溧水区中医院、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等5个单位试点建设江苏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近日,省体育局印发《江苏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试行)》,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每年选取5个单位开展试点。通过试点工作,推动各试点单位配备必要的场地、设施、器材和人员,探索长效化的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机制,采用科学运动与精准医疗相结合的模式,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为全省运动促进健康机构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到2025年底,力争推动各设区市基本建有体育运动专科医院或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县(市、区)基本建有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省市县乡村五级体医融合服务机构体系进一步完善。

  关于建议制定江苏省体医融合从业人员培养计划,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健康管理、运动康复等专业,加快培养具备运动医学监督技能的科学健身指导员和可开运动处方的临床医生,全面提升从业者的科学健身、运动治疗和康复技能的问题。为了加强体融合人才队伍建设,不久前,省体育局、省卫健委联合推进体融合人才培养,培训了700多名运动处方师,并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健康管理、基础医疗以及急救课程培训,下一步拟建立省体医融合专家库。同时,支持南京体育学院建设运动处方师培训基地,每年组织400名以上运动处方师培训。在省体育局组织的50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增设健康管理、基础医疗和急救课程,在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训中增加科学健身指导知识和技能,推动建设高水平的优秀运动队医疗保障人才队伍。

  关于您建议加大政策支持问题。去年12月,省体育局、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体医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十四五”时期全省体医融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提出7项重点工作任务和四项保障措施。今年,我局还印发《江苏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江苏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试行)》,推进运动促进健康机构建设。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江苏省运动促进健康机构建设标准》《江苏省体育运动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等,完善体医融合相关政策和标准。

  关于您建议加强引导宣传问题。省体育局积极借助宣传媒介和渠道,大力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健身健康科普宣传。下一步,省体育局将继续借助利用宣传媒介渠道,营造全社会关注和重视健康的良好氛围,推广健康新标准,宣传“三减三健”干预工作机制和适宜技术,普及科学健身知识。组织在中国江苏网公共体育频道、《扬子晚报》科学健身专版、《扬子体育报》等省级媒体发布体医融合方面文章。对全省体医融合发展情况进行评估,挖掘先进典型,编制体医融合发展报告。  

  省卫健委在会办时强调,近年来,省卫健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密切部门协作,探索工作模式,积极推动体医融合发展。一是广泛开展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行动。联合省体育局开展以“科学运动健康体重”为主题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连续5年举办职业人群“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累计43个县区2045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参赛。省体育局、省卫生健康委连续3年共同举办健康江苏健步走,带动各地同步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和科学健身活动,鼓励全民科学健身,推动体医融合理念深入人心。2021年4月爱国卫生月活动期间,南京、镇江、泰州等地先后开展了“健康乐跑”“绿色骑行”等活动。二是全面培养专业指导人员。会同省体育局组织8期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联合培训。举办运动处方师培训班,培训社区医生和慢性病防控等专业人员。举办4期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项目骨干人员培训班。培训“三减三健”专项行动群体健康干预新技专业人员140多名。培训内容除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和慢性病防控知识外,还包括运动干预和气功八段锦、健骨操等。三是积极探索推动体医融合。省卫健委通过“健康江苏”“江苏疾控”等微信公众号积极宣传科学健身知识,与体育部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共同建立国民体质监测和健康小屋,在社区指导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开展以健康骨骼和科学运动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各地积极开展探索实践,苏州市卫健委联合体育局开发运动云医院APP、开设“运动云医院”科普版公众号,建立体育运动与赛事医疗保障指导中心和运动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为市民提供健康干预、运动伤病防治等多方面技术支持。常州市成立以运动康复为主的常州市体育医院,依托市体育医疗科研所,开展运动损伤诊疗康复、运动医学研究和教育、运动员机能测试、运动营养研究和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等。下一步,省卫健委将按照健康江苏建设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一是推动“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进一步把全民健身融入疾病管理相关项目,推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专项健身指导、开具运动处方等,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二是探索将国民体质测定纳入健康体检。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医疗卫生机构将国民体质测定纳入健康体检项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提供健身方案或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三是加强专业队伍培养。联合体育部门继续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训,有序扩大培训规模、加大培训力度,为社会提供“体医融合”专业指导人员。

  省教育厅在会办时强调,目前全省超过20所高校设有健康服务与管理、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中医康复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相关专业。下一步,省教育厅将一是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求,继续加强与省相关部门的配合,深入开展“体教协同”和“医教协同”,推动健康教育不断与健身锻炼、健康医疗的深度融合。二是积极支持省内具备条件的高校增设健康服务与管理、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等相关专业,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三是支持高校在通识课程中设置健康教育、运动知识等相关内容,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科学锻炼能力。

  省人社厅在会办时强调,将积极配合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评价,做好评价过程对接,将评价结果纳入人才信息库,享受相应技能人才政策待遇。按我省“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加快培育健康、护理相关联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鼓励市场主体通过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获取相应证书,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补贴政策。


  江苏省体育局

  2021年6月12日


  联系人:徐邦俊

  电  话:025—51889020

  抄  送:省政协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

[暂无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