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体育局:强基固本 提质增效 推动徐州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0-01-16 11:02浏览次数:

  2019年,徐州市体育局按照“强基固本、提质增效、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的总体思路,坚持融合发展、强化创新、整合资源,努力推动徐州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体育设施体系,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规划引领,高起点谋划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布局体系。编制《徐州市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近期建设规划》,至“十四五”末,规划公共体育设施共200处,总用地面积达179.78公顷,覆盖率90%以上,可新增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0.72平方米;二是政府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设施建设运营。在政府保基本、促均衡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体育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2019年,我市先后邀请“非凡中国”“华熙国际”等优质企业来徐考察、洽谈合作;三是重点项目引航,全面推进各项体育设施建设。开展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行动,2019年新建改建94块社会足球场地;推进皮划艇训练基地、湖北路体育公园等徐州市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推动泉山区全民健身中心、北区综合体育场、振兴大道体育场馆等一批重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二、贯彻落实产业政策,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体育局相关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同时,制定符合本市实际的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以健身休闲、体育用品制造、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竞赛表演、体彩销售为重点,多种所有制并存、社会各界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

  一是围绕文化、地域特点,打造特色鲜明的运动休闲业。支持贾汪区围绕“中国休闲小镇、户外运动之都”的目标,做大做强“体育+旅游”文章,获国家体育总局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初步形成集聚程度较高的体育旅游聚集区;指导铜山区结合自然生态和特色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体育度假休闲业,涌现了月半湾、郡岭山庄、竹海、月亮湾纳帕溪谷运动休闲中心等领军企业;二是持续提档升级,体育用品制造业竞争力显著提高。我市体育用品制造业正由徐州制造向徐州智造转变,江苏康力源公司采用最新的管理系统和制造执行系统,推出数十款智能产品,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互联网+智能健身个性化服务方案”,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三是打造精品赛事,推动赛事经济跨越式发展。重点打造徐州马拉松赛、中国·徐州国际武术大赛、中国新沂环骆马湖公路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以赛事带动消费,为产业发展带来窗口效应、聚变效应、拉动效应;2019徐州马拉松赛总体产出效应6.17亿元,创造中国男子马拉松11年来最好成绩,“徐马”被推选为“徐州市对外开放十大事件”之一,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通过积极争取,徐州荣获2020年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和东京奥运会马拉松选拔赛承办权;四是供求状况日趋平衡,健身服务业呈喷发式发展。积极响应新时代体育强省、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三级联创要求,依托徐州奥体中心、颐和汇邻湾运动广场、月半湾户外运动基地等体育综合体及健身俱乐部,引导鼓励“徐奥青培”“苏宁青训”开展足球、击剑、游泳、篮球、攀岩、滑冰等多项目、多层次的体育培训,为广大健身爱好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体育场馆和服务;五是坚持特色引领,大力发展冰雪产业。以承办省冰雪项目专业队和“冰雪进校园”为带动点,依托奥体冰上运动中心,大景山、督公山滑雪场,开展“全民上冰雪”“冰雪进校园”等主题活动,连续两年承办江苏省冰雪嘉年华,活动期间共接待42万人次,徐州奥体中心被评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一家“全国冰雪运动推广示范单位”,并荣获“全国年度冰雪进校园优秀贡献奖”。

  三、求实创新多措并举,推动体育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落实“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体育消费;构建公共体育设施配建标准和服务体系,提高体育产业统计效率和质量,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二是优化创新体制机制。为公共体育场馆实现专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运营模式提供保障支持。徐州奥体中心逐步形成产权国有、企业经营、体育部门监管的管理模式,列入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的“两改”工作全国试点单位;并以高水平、多项目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为抓手,整合专业训练、社会培训和学校体育资源,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的高度认可;三是坚持融合发展理念。促进体育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加强非独立占地的小型化、多功能运动场地建设补充,延伸产业链条,让“体育”融入生活、商业和娱乐,促进共同繁荣;四是促进公共体育服务消费。全年举办健身活动600余场,参与市民50多万人次;规范体育高危项目信息公示制度,加强体育经营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徐州奥体中心等大型公共场馆免费低收费力度远超国家标准;五是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利用国家对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与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高校加强合作,培养适应体育产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如今,经济发展高速前行的势头不减,体育产业站在新的起点,正朝着《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更大、更活、更优”目标昂首迈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与百姓生活品质密切相关,更与生命质量提升紧密相连,我们有责任、有条件、有信心为经济转型升级增添新动能,创造新价值。

[暂无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