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坚持跨越与创新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发布时间:2010-06-13 09:07浏览次数: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常熟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多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体育竞赛最佳赛区,但对照发达地区和市民群众对体育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还存大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尽管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在场馆开放、承办大赛和体育彩票销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看,还处在起步阶段。一是体育产业规模偏小,发展不平衡,结构还不完善,体育服务业还未成为体育产业的支柱。二是竞技体育水平低制约体育广告业、体育保险业、体育经纪业的发展。三是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人们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支撑整个体育产业的消费群体偏小。大部分中低收入家庭对“花钱买健康”依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高收入家庭中由于消费观念及对生命在于运动的理解认识不足,“花钱买健康观念不强”,使得整个体育产业因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客源缺乏,严重制约体育产业的发展和良性循环。
  当今世界,体育产业作为经济工作重要载体之一,已经成为新的极具潜力的社会经济增长点,步入“黄金产业”的行列,它是一个覆盖面非常广、产业关联度非常高的产业,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美国体育产业年产值高达2100亿美元,是汽车制造业总收入的两倍,约占GDP的2%;澳大利亚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1%。反观我国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尚不足0.5%,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常熟市而言,应该说发展体育产业的硬件条件已经具备,市政府已经启动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建设,新建一座6000人的体育馆,下一步需要我们做的是如何盘活现有的体育场馆资源,加大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的宣传力度,巩固和壮大体育产业基础,不断拓展体育产业的新领域,做大做强体育产业。
  二、对策与建议
  第一,进一步营造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引导市民树立起正确的健身消费意识。体育消费是一种大众化、生活型消费,随着市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会不断上升、消费愿望会日趋强烈,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体育消费群体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利用好每年一度的全民健身月活动,四年一次的市运会,以及承办的各项国内外高水平赛事,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树立群众的健康意识,培养群众的健身习惯,不断拓展体育健身消费群体,重点要抓好群众性青少年体育健身锻炼。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7年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将青少年体育工作和青少年的体能素质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体育运动对陶冶青少年情操、磨炼意志、启迪智慧有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要把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一是要努力为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搭建平台。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场馆的资源优势,为青少年体育活动提供基本的体育设施和条件,部分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要试行免费向本市学校和学生开放,市镇体育设施建设要尽量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提高场馆的利用率,为学生能够更好、更积极地走向体育场馆、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创造条件,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二是市体育中心要与学校和家庭形成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要在市区有关学校试行青少年的健康素质教育,并采用由点及面的方式将之扩展,由城区到农村,营造体育健身浓厚氛围。体育中心作为全民健身服务业的重要载体,要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调动学校和家长的力量,共同引导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科学文明的文体活动,大力推广青少年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积极营造培养青少年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体育氛围,使之成为全市广大青少年健身的好去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的“第二课堂”。三是要着增强安全意识,指导青少年科学锻炼。要做好相关人员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完善青少年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和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做好预案,完善措施,积极开发适合青少年特点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引导、支持社会资源投资以体育健身为内容的青少年健身服务业,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体能与运动素质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学生体质状况得到好转。
  第二,坚持以体育设施为阵地,充分发挥设施资源的综合效益。首先要抓好现有场馆的开放和开发,现有的场馆都应该适当向群众开放,主动做好服务,吸引群众进馆健身消费,充分发挥场馆设施在体育服务业中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场馆的综合效益,提高场馆利用率,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所有社区、居委会和行政村都应配建全民健身工程(点),逐步构建一个全民健身的网络体系。其次,要注重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开发,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中,特别是在新建、改建城市居住区时,必须考虑群众健身锻炼需要,在建设中留出体育活动场地。要注重整合体育设施资源,努力提高体育场馆开放度,充分发挥体育场馆在发展体育产业中的资源优势,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场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不断研究市场需求和群众消费心理,努力将人们吸引到健身、娱乐、休闲体育活动中来。
  第三,完善政策、法规,从产业政策上重点培养和扶持体育产业,加强对体育产业的指导与服务。要发挥政府的主导调控职能,重点支持竞技体育,而对相关产业应该放开。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对公益性体育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对竞技型产业全力扶持。对从事为体育产业服务和为提高大众身体素质服务的项目和单位,应给予适当支持,如减免税、优惠贷款等,增强体育自身的“造血”功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政府要重视强化“生活要小康,生命要健康”等新观念的宣传,帮助市民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健康的生活观和科学的健身观,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同时引导社会各界关心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促进体育活动成为常熟社会的日常形态,从而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市场供给。
  第四,开发和规范体育彩票市场。体育彩票是体育事业的生命线,要不断强化品牌意识、注重队伍建设、加大有效宣传、推进规范管理,努力构建和谐彩市。同时,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力求让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严格规范操作程序,从制度上保证业务流程与管理需求的互动,真正体现流程服务于管理,促进体彩销售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作者:苏州市常熟市体育局
[暂无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