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体育局出台“保经济增长,保社会稳定”十项措施

发布时间:2009-06-09 08:40浏览次数: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通过全面分析当前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立足体育部门自身职能,市体育局重点采取10项措施保增长、保稳定,围绕全市经济发展中心工作开展体育工作,力促和谐常州建设,巩固体育强市创建成果。
  
一、充分发挥体育资产整合效能,体育经营性资产净值超4亿元。
奥体中心建成后,市级体育资产近20亿元,为此,必须搞好体育资产整合。一是将体育资产中经营性资产从公益性资产中分离出来,将经营性资产进行整合,总体打包,预计经营性资产净值将超过4亿元,为体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融资平台及资本运作创造条件;二是搞好公益性体育资产的运营,为市民健身服务,发挥体育场馆的社会效应。
  
二、提高体育资产运营收入,为2010年总营业额超1.6亿元打下基础。2009年底,完成与韩国新世界百货合作的E-MART项目建设,竣工后,计划每年营业收入超1亿元;17届省运会办赛配套项目,奥体中心综合服务大楼在保证省运会办赛的基础上,将引进国内知名酒店管理,总客房将达200个以上,营业后,预计年营业收入超过3000万元。以上项目加上奥体中心、会展中心、大剧院运营收入,到2010年,总营业额将达1.6亿元左右。
  
三、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和发展体育产业。积极争取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研究和规范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争取将体育产业纳入全市统计范筹。重点扶持发展体育服装业、体育电子装备业、运动地板业等常州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公司的龙头作用,培育发展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会展演艺市场。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引进社会资金、先进技术和经验,建设和管理好体育公园、健身俱乐部和健身会所。
  
四、多措并举提供就业渠道,新增就业岗位争超1300个。随着奥体中心、会展中心、大剧院、服务大楼的建成和E-MART项目的改造完成,宾馆、超市、竞赛及演出、剧院管理等项目将陆续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保安保洁人员及服务人员,预计将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体育彩票销售目前共有800多个站点,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700个,通过规范站点建设,扩大站点布局,今年将新增就业岗位100个;新一轮体育惠民工程的实施也将会在健身指导、体育培训等领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加大投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全市体育系统年度投入超4.5亿元。按照建设体育强市和承办17届省运会要求,建成能举办国际比赛、国内领先的比赛场馆和训练基地,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年内完成总投资9000万元、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的常州奥体中心综合服务大楼建设,投入5000万元对十七届省运会16个比赛场馆维修整新、清潭体育馆和体育场大修,满足17届省运会办赛要求。武进区政府与江苏工业学院合建体育馆,年内主体封顶,完成投资8000万元;完成溧阳体育中心体育馆建设,总投资1.4亿元。加快完善办赛和训练设施建设,全力争取国家羽毛球、跳水、田径训练基地落户常州。吸纳社会资金5000万元,年内完成飞龙体育主题公园建设。
  
六、宣传常州,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央视直播总时长超18个小时。由于体育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竞争性等特点,体育已经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随着奥体中心等一大批重要体育设施的建设,17届省运会、中国羽毛球大师赛、世界杯跳水比赛的相继举办,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总时长将达18个小时以上,中央媒体、外国媒体约40家将到常采访比赛,常州的城市形象、市民精神将会得到充分展示,对于提高城市知名度,提升市民的文化价值和身心健康,培养市民的幸福感、满足感和成就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打造体育品牌赛事和演出,精心组织实施“456”、“789”计划。
“456”计划,即每年承办不少于4次国际一流水平比赛,5次全国高水平的比赛,6次省级比赛。“789” 计划,即每年承办全国高水平的大型文艺演出不少于7场,综合性或专场性演出不少于8场,全国性以上的博览会不少于9场。进一步探索赛事和演出的营销策划、冠名赞助、体育用品招商、广告开发等方面的新举措,在积极引导市内企业参与、赞助赛事的同时,努力探索拓展外部市场,扩大赛事的对外影响力,把体育潜在的经济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集中精力办好2009年中国羽毛球大师赛、世界杯跳水系列赛、世界女子手球锦标赛三大赛事,打造羽毛球城市名片。紧紧抓住领导重视、媒体关注、市民参与、现场直播等有利资源,利用企业冠名、冠杯、赞助等形式为企业宣传自身形象搭建平台。充分发挥赛事经济在满足市民精神文化追求、提升城市知名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中的独特作用。
  
八、实施体育惠民惠企工程,关注民生关爱企业发展。以关爱民生、关注市民健身、关心企业发展为根本宗旨,以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为主导,为市民健身购买服务;整新完成全市现有170个全民健身点,完成60片羽毛球场地建设,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800人,确保新建小区配套体育设施100%达标,紫荆公园青少年户外活动基地、圩墩公园羽毛球基地、西林公园篮球基地、三河三园健身带、飞龙体育主题公园开工建设,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提供物质保障。重大比赛和体育活动拿出一定比例门票免费赠送或象征性低票价照顾普通居民或低收入人群;充分利用国际会展中心,为企业展示企业文化和品牌魅力提供舞台,试行本土重点企业参加会展免缴场地租用金政策;选择奥体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中天钢铁体育中心及部分健身俱乐部、会所,在重要节假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期间的部分时段向市民免费开放;加大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建设全民健身工程(点)投入力度。
  
九、积极备战17届省运会,发挥承办省运会综合效应。以创造省运会参赛历史最好成绩为目标,大力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在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和增强城市自豪感所起到的独特作用。以常州运动员在备战过程中拼搏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和优异的成绩,鼓舞全市人民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正视危机,把握机遇,提高战胜困难、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坚定决心和勇气。努力营造“全民参与健身,全市奉献省运”省运会筹备热潮。通过市民的广泛参与,以推动和谐常州建设,呈现市民的生活满足、财产增加、就业充分、保障完备、素养提高、关系融洽、秩序良好、资源丰富、环境改善的祥和景象。通过承办省运会,利用承办比赛场馆强大的区域辐射力和人气集聚力,带动周边商业、房地产业发展,发挥省运惠民效应,让凝固的运动场馆体现它的“经济属性”,推动常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不断提升城市的品位,充分发挥承办省运会的综合效应。
  
十、加强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设,提高市民健康素质。以全市各级体育总会为龙头,以单项协会、人群协会和街道(乡镇)级体育俱乐部为主线,以社区(行政村)体育俱乐部和晨晚练站点为基础,重点加强各体育单项协会、企业体育组织、学校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俱乐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形成纵横交错、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探索政府与体育社团共同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新路子,加大对体育社团的扶持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加快体育社团社会化和实体化建设步伐。努力提高晨晚练健身站点组织化程度,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每建成一个基层站点,配备一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一支以上健身队伍,培育一个以上主导项目,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大型群体活动。
作者:常州市体育局